鴻輝煤礦為原龍井煤礦和紅錦煤礦,經2007年整合為鴻輝煤礦。根據貴州省煤礦兼并重組相關文件要求,2013年4月貴州盤縣紫森源(集團)實業發展投資有限公司收購了該煤礦,現為貴州紫森源集團投資有限公司旗下的一個骨干礦井。也是紫森源集團實施“大集團戰略”的主力礦井。坐落在風景秀麗的“世界古銀杏之鄉”——盤縣石橋鎮境內,地理位置優越,交通方便,所在地煤礦資源質優量大,得天獨厚的優勢使它逐漸彰顯雄厚實力規模。目前礦井生產能力為30萬噸/年,現在正在完善擴能手續,使生產規模達60萬噸/年。礦區井田面積3.5857平方千米,保有地質儲量6871萬噸,可采儲量3680萬噸,開采年限為42年。
結合煤礦復雜地質條件,鴻輝煤礦裝備了全方位的數字化監測監控系統,對井下瓦斯、粉塵、溫度、風量、風壓進行實時監測;對井下水泵房、中央變電所等設備進行在線監控;對生產過程中的關鍵環節進行視頻監視。依靠數字化、集成化、信息化的管理手段,實現了礦井安全生產的準確調度,安全保障能力得到提高??萍嫉陌l展,推動企業朝著安全型、效益性、開拓型、創新型、和諧型的一流現代化煤炭企業邁進。
煤礦組織機構健全、相關制度和管理辦法規范。五職礦長、各專業副總工程師配備齊全,設置煤礦調度室、生產技術科、安全科、機電科、通防科、供應科、黨支部、工會、辦公室等安全生產管理機構,配齊采、掘、機、運、通、地測、防治水技術人員、特種作業人員、生產及輔助從業人員均嚴格的執行崗前培訓并持證上崗。
把安全管理視為重中之重。礦井采用中央并列式通風方式,安裝FBCDZ-8-NO21型旋式主要通風機并配備變頻調速系統,實現高效率節能運行,根據瓦斯等級而采取嚴格防治措施,同時完善煤礦各大系統。
一是裝備安全監控系統:采用KJ90NA安全監控系統,建立8個安全監測監控分站;裝設了69個傳感器,分別對瓦斯流量、瓦斯濃度、粉塵、風速、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參數進行監測監控。
二是配置先進的KJ251人員定位系統:實現對入井人員工作位置、工作軌跡、考勤進行記錄的精準管理。
三是完善緊急避險系統:礦井井底、運輸石門及回風石門均設有永久或臨時避難硐室。
四是設置壓風自救系統:礦井地面安裝有3臺螺桿式空壓機,通過壓風管路達井底車場、采掘工作面和避難硐室,井下還設有壓風自救裝置,全面提升安全自救能力。
五是瓦斯抽放系統:有瓦斯抽放泵6臺,其中:2BEC-40抽放泵132KW(兩臺)、2BE1-253抽放泵75KW(兩臺),2BE4-520抽放泵315KW(兩臺),每天抽放瓦斯12000立方米。
六是煤礦污水處理:煤礦已建立污水處理站,井下、生活、澡堂等污水均已實現達標排放。
七是完善供水施救系統:地面的生活水池及消防水池,與井下供水管路相通,并敷設至各施工作業地點。
八是完善通信聯絡系統:礦井調度室安裝了KT118型數字程控電話機管理系統,全面保障通信聯絡的及時暢達,實行精準調度。
九是建設瓦斯發電站:目前瓦斯抽采效果較好,瓦斯抽采濃度穩定在15%—25%之間,為瓦斯發電站提供充足氣源。煤礦于2016年5月實現瓦斯發電(目前2臺瓦斯發電機組正常發電,2臺正在安裝),達到瓦斯發電網上銷售和余熱綜合利用,實現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雙豐收。
煤礦始終堅持“安全發展”的原則和“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指導方針,把安全工作放在各項工作的首位,每周召開一次安全工作會議,總結和部署安全工作,并堅持煤礦領導帶班入井制度,狠抓現場管理。把“一通三防”工作做為重中之重來抓,堅持“先抽后采、監測監控、以風定產”的十二字方針,保證瓦斯監控系統靈敏可靠,具有完善獨立的通風系統。
煤礦設有兩趟專線回路供電,地面設高壓變電所,井下供電使用干濕移動礦用變壓器,設有變、配電室。各大生產系統的設備和生活、辦公設施、工業廣場可滿足礦井生產、生活需要,安全設施符合安全生產的條件,在抓好各項安全工作的同時,加強了職工安全培訓,提高了職工安全素質,確保了安全生產。隨著煤礦建設的深入發展,煤礦將進一步建立起了比較完善的現代企業管理體制和工作運行機制,整體素質將會得到全面提升。在企業前進的道路中,煤礦本著“和諧、誠信、敬業、創新”的企業文化和企業精神,達到一流管理、一流服務、一流環境,創建一流企業,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雙豐收。